第235章
升职
黎小草温言道,“夫君,这件事情我已经有眉目了,你就放心吧,放着我来办就好了。你不必为我去冒险得罪李大人,我有把握解决好这些谣言。”
郭遵眼中闪过一丝失落,“可是我身为你的丈夫,本就该保护你,现在却连这点事都做不了,还要让你自己去面对。”
黎小草看着郭遵沮丧的样子,不禁有点心疼,“夫君,你不是做这些小事的人,你可是要当保家卫国的大将军。驰骋沙场,守护大宋的山河与百姓,那才是你的志向与抱负啊。”
郭遵认真地看着黎小草:“保家卫国当然重要,那是我的使命。但是保护妻子家人,也是我一生的责任。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被人欺负,却置身事外。”
黎小草听了郭遵的这番话,不知为何,眼眶有些泛红,上下两辈子,对她最好的男人,就是他了吧,“夫君,我知道你心疼我,有你这份心意,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但你放心,我真的能处理好这些事。等你日後成为了大将军,立下赫赫战功,那才是真正的荣耀,也是对我,对我们这个家最好的守护。”
郭遵轻轻拥住黎小草,“好,既然你有办法,我就相信你。但你一定要小心,要是遇到什麽难处,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不管怎麽样,我都会站在你身边。”
-------------------------------------
第二日,天色未明,巍峨的宫殿便被熹微的晨光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太後刘娥垂帘于後,满朝文武分列两旁。
户部尚书林泽率先出列,他整理一下朝服,手持玉板,声音洪亮,“陛下,太後,臣有要事啓奏!昨日臣等前往慧宁县主黎小草的农庄,见识到了几样堪称神物的作物——土豆丶红薯和玉米。这几样作物的出现,实乃我大宋之幸,天下百姓之福啊!”
赵官家好奇道,“林爱卿,且细细道来,这几样作物究竟神在何处?”
其他的官员一听有新作物,也偏着耳朵认真听。这可是慧宁县主的庄子上的啊,慧宁县主那出的东西就没差的!有几个脑袋灵光的,都已经在琢磨着下朝要找老郭要点种子去了。
林泽恭敬地行了一礼,微微侧身,指向一旁的侍从擡上来的土豆丶红薯和玉米样本,开始详细讲解:
“陛下,太後。就拿土豆来说,其亩産可达十五石左右,红薯亩産更是高达二十五石,而玉米,亩産竟能达到四十石!如此惊人的産量,是我大宋现有作物远远无法比拟的。”
“若在我大宋全境推广种植,保守估计,每年可多産出粮食数亿石。以每人每年消耗三石粮食计算,这些新增的粮食,足以多养活数千万百姓!”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兵部尚书一听,心中立刻开始快速心算。片刻後,他神色激动地出列,“太後,陛下!若真能多养活数千万百姓,这意味着什麽?意味着我大宋能征召更多的兵源!如今我大宋兵力虽不少,但因粮草供应限制,在扩充军队规模上一直有所掣肘。”
“有了这些新增的粮食,我们便可以招募更多青壮之士入伍。按照每十户可征一兵来算,数千万百姓中,至少能征召出数百万的兵源!如此庞大的兵力补充,我大宋军队的实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说到此处,他的眼中燃起熊熊斗志:“想我大宋燕云十六州一直孤悬在外,这些年虽有收复之心,却因各种因素未能如愿。但如今,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再加上新扩充的强大兵力,还有新式火器,收复故地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指日可待!”
赵祯摆手,“爱卿别急,容林卿说完,此物真如此神奇吗?”
林泽忙道:“陛下,千真万确,此乃臣等亲眼所见,这土豆不仅産量高,而且耐饥。它生长之地,哪怕土地贫瘠些也无妨。红薯亦是如此,藤蔓种下便能蔓延生长,对环境适应性极强。玉米则耐旱抗风灾。而且味道极佳,皆是香甜可口之物!”
他这话一说,得到了昨日去庄子的衆官员纷纷支持。
工部尚书上前一步,“臣提议,慧宁县主如此功绩,理应重赏!”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请求为黎小草请功的声音此起彼伏。
“县主此举,实乃功德无量,应加官进爵!”
“如此大恩,当以厚赏,以彰其德!”
太後微微擡手,示意衆人安静,“衆爱卿所言极是,慧宁县主的确功不可没。依衆卿之见,该给她何种功名?”
户部尚书早有腹案,他抢先道,
“太後圣明!县主此番功绩,简直可堪比封侯拜相!她带来的这些作物,能让无数百姓免受饥饿之苦,这是恩泽万民的壮举啊!依臣之见,可将县主升为郡主,如此一来,既能彰显皇恩浩荡,让天下百姓都感受到我朝对功臣的优厚待遇,又能激励更多的人为国效力,实在是一举两得!”
话音刚落,一位中年官员站了出来,“太後,林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慧宁县主并非皇家血脉,按照我朝祖制,实在不宜升为郡主。县主的功绩,我们有目共睹,自然不能忽视。臣建议,不如厚赏金银财宝,良田美宅。”
可这话刚说完,就有官员反驳:“太後,金银财宝丶千顷良田虽好,但对于县主这般贡献而言,似乎还不够。县主带来的作物,能改变我大宋的粮食格局,让国家繁荣昌盛,仅这些赏赐,难以匹配其功劳。”
又一位站在後排的官员皱着眉头,拱手说道:“太後,虽说县主此次贡献巨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近日来坊间关于县主的诸多恶行传言甚嚣尘上,闹得满城风雨。
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如今对县主的评价褒贬不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贸然将她升为郡主,恐怕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会心生非议。”
就在衆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之时,李昭亮大人神色略显尴尬,他硬着头皮说道:
“太後,官家,臣有话要说。此前关于慧宁县主的那些传言,实在是一场误会!都怪小女年幼无知,被奸人蒙蔽,一时糊涂轻信了谣言,还在外面肆意传播,这才致使县主声誉严重受损。这些日子,臣一直在彻查此事,如今真相已然大白。
小女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懊悔不已。
还望太後和官家明察,不要因为这些不实传言而埋没了县主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