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进展的还算是顺利吧,鲁信在三个人里面留下了一个。
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更希望进入老师带队的项目,想要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
另一个是和鲁信本身的性格并不太相符,鲁信担心以后容易产生矛盾,就婉拒了他。
组里只有两个人,显然是不够用的。
别看鲁信和小杜两个人就能撑起来一个小组,但那也要看人家小杜是什么水平。
怎么说也是材料化学专业的讲师,即便是在讲师队列里,小杜也是距离副教授等级最近的一个了。
即便是这样,在完成了第一个项目之后,后面两个项目里面,鲁信和小杜两个人还陆陆续续招了好几个人进组,才算是扛起来了整个担子。
而对于现阶段的鲁信来说,整个实验组想要像以前的效率那样运转起来,至少还需要五个人才行。
现在来了一个,那就是还差四个人。
他就只能继续等待后台里出现新的人选了。
毕竟既要专业方向符合需求、又要有一定的水平、还要和小组成员性格相容,这样的要求实在是不低。
这种情况下,鲁信很难再去考虑成员的实验水平,首先把小组拉起来,技术水准之类的,进组之后再提升吧……
也不知道今年的新生里面,能不能多几个期中考试之后就能有进组资格的人。
但是中间这一段时间,鲁信也没有闲着。
他新招进组的同学名叫萧年。
进组第一周,鲁信带着萧年一起熟悉了一下实验室的环境以及项目内容和研究方向,算是熟悉业务范围。
然后就拉着人一起开始对课题进行了研究。
他们接到的项目资料里面有最终目标,也有一部分研发方向上面的提示,两个人现在要做的主要就是顺着这些提示去寻找达成目标的路径。
材料学本来就是一件挺讲究玄学的事情。
有的时候人运气好,可能没做上几轮实验,就能从一堆的候选项里面抽中了需求的那个,就像是去年寒假前的鲁信。
有的人也可能是手黑,即便是只有五个选项,都能把正确答案留到最后。
鲁信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寻找各方面的可能性,找到几个备选项之后,就可以一边做实验、一边寻找新的可能,这也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
而且他们现在人手太少了,项目压力实在是不算小,计算方面又只有鲁信一个人有经验。
现在项目组里面只有萧年一个人还好说,他还可以一对一辅导,等后续的四个人来了……他想想都头疼。
倒是如果能趁这一段的空档期把萧年的基础带好了,他以后也能稍微轻松点。
想到这一点的时候,鲁信就想起来了自己的室友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