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刹那间寂静无声,陈清看着车间内效率停滞、浪费惊人、士气低落、技术支撑无力,还有人泼冷水,便没有丝毫犹豫,几步走到一台故障机器前。
她转向机修主任,语极快但条理分明的问:“张主任,故障现象是断线、跳线、送布不畅,依照我个人经验判断,不是机器本身的质量问题,是调试参数不适合我们的面料和工人的操作习惯,你觉得有可能吗?”
张主任一愣,没想到厂长这么懂行,下意识点头:“呃……是,面料厚度和摩擦系数可能……”
“好!”陈清立刻打断,她不需要理论,只需要解决方案:“现在需要你提供标准化调试方案,你告诉我,针对我们这种厚棉运动布,线张力、压脚压力、针距的最佳参数范围是多少?请你把数字给我。”
然后,她猛地转头,目光精准地锁定人群中除开机修主任最好的人:“小赵。”
“在!”
小赵一个激灵。
陈清:“你跟着主任,她说的每一个参数,你用本子给我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形成文字标准。”
小赵忙不迭点头。
陈清:“孙师傅。”
孙师傅站得笔直:“哎!”
陈清:“你手艺最好,手感最准,你负责试车,每调好一台机器,你第一个上去车五分钟,用你的经验告诉我‘行’还是‘不行’,你说行,我们才算真正过关。”
孙师傅感觉肩膀有压力,但也认真去做。
陈清:“马组长。”
“在。”
“你负责组织和调度,把工人分成三组:一组,已经调试好机器的,由你盯着,全力生产,二组,等待调试的,原地待命,观摩学习故障排除方法,三组,机器问题大的,标记出来,我们再集中攻坚!”
最后,陈清扬起手中的笔记本,目光灼灼地扫过所有人:“这是我们自己闯出来的第一份家底,每一台机器,每一个参数,怎么调、为什么这么调,都会记在这个本子上,以后,这就是我们服装厂的设备经验本,并且,问很明确的告诉你们,这才刚开始,问题不大。”
她指令清晰,责任到人。
整个车间的混乱瞬间被梳理得井井有条。
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
张主任有了明确的任务,不再被众人围着指责,开始专注地提供数据。
小赵飞快地记录,眼神亮。
孙师傅摩拳擦掌,坐上了第一台调试好的机器。
老马大声地指挥着工人分组。
陈清自己则穿梭在各个‘问题点’之间。
观察、倾听、偶尔亲自上手感受一下,然后快做出判断。
明明是车间工人对于新机器出现问题的惶恐,愣是被她硬生生扭转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员技术大练兵。
魏建平站在那,格外多余。
陈清也没心思管他,和机修部门攻克机器问题。
她也算是浅浅的体会到大公司出来的打工人一点点好处。
那就是——
很容易想着生成一条属下的培训链条。
员工手册是这样。
现在设备经验本也依然如此。
真的很方便。
之前说害怕突然间有人离职,招新人培训麻烦,所以才会想着有成熟的培养系统,现在则是能够让服装厂更加规范。
陈清看孙师傅测试时,小心翼翼的,便提醒道:“孙师傅,大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