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虑之后,继续写着奏疏,此时唯一能够阻止的法子,就是把朱祁镇从迤北接过来。
“岳谦,你带着这封书信回京之后,就留在陛下身边听用,陛下应该会让你去迤北寻到瓦剌人,商谈接回上皇之事。”于谦将手中书信郑重的交给了岳谦。
岳谦握着手中的书信,他带着那封没有印绶的禅让诏书回京,然后在奉天殿宣讲的人。
于谦让岳谦回京,意思非常明显了。
如果说满朝文武,最不希望朱祁镇回来的就是岳谦了,伪造诏书的事,虽然不是他做的,但是的确是他宣讲的。
作为太上皇,在迤北结亲,天下震动,朱祁镇越不得人心越好。
岳谦握着于谦的奏疏,俯首领命,乘快马赶往了京城。
于谦虽然没有名言,但是陛下要杀人,他是一清二楚的,让岳谦去,意思非常明确。
接可以,能不能回来,那就两说了。
天寒地冻,来往不便
朱祁钰手里翻着一本书,是坊刻本的《水浒传》,而这本坊刻本,是由坊刻印的,在京师颇受欢迎。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着之一,朱祁钰早有耳闻,但是重生到大明前,他忙忙碌碌,从未真的看过这本书,有限的也是看过电视剧。
这坊刻版《水浒传》版面较为宽大,字大如钱,多用赵体行格疏朗,黑口双鱼尾,刻有句读,纸墨俱佳。
还用到了标点符号,而且用的白话文,读起来颇为轻松。
这是大学士陈循送来的,他站在旁边等着陛下的训示。
“为何坊刻百姓读物都有了句读,朕的奏疏却没有呢!”
“为何坊刻百姓读物有这么多俗字,朕的奏疏里全是生僻字??”朱祁钰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这不是增加阅读难度吗?每次断句,断的他头疼不已。
之乎者也,引经据典,还得断句,生僻字还很多。
陈循被问的一愣,随即俯首说道:“额…毕竟是公文,还是正字好一些,若是用俗语俗字,那成何体统啊。”
朱祁钰点头说道:“传下去,以后公文加句读,能用俗字就用俗字,省得朕理解错了,误了事。”
陈循俯首说道:“臣领旨。”
大明皇帝喜欢用俗文俗字下诏,那是从太祖爷传下来的传统,虽然正统年间已经不那么干了,但是陛下要求,并不超脱皇明祖训的礼法。
陈循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这书印的不错啊,我大明的坊刻原来如此厉害啊。不错,这个陈靖吉,办这个汝安诗社非常不错。”朱祁钰翻看了第一卷,连连点头,比经厂本还要好很多。
经厂本,就是内署司礼监下设的三大经厂,汉经厂、道经厂、番经厂,有刻字匠、雕印匠、裱褙匠、折配匠等工役已达千余人,但是这是司礼监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