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康王朝那位身着龙袍、气宇轩昂的皇帝赵振华,正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他那威严的目光缓缓地落在了站于阶下的宰相宋元仁身上。
只见皇帝微微颔首,面带微笑地开口说道:“宰相啊!
这些年来,你一直尽心尽力辅佐朕治理这偌大的江山,实在是辛苦了!
尤其是对于太子的教导,更是功不可没。
你给朕教出了如此优秀的一个好孩子,也为咱们大康王朝培养了一位德才兼备、足以担当大任的合格接班人。
朕定当重重赏赐于你。
虽说你与朕乃是多年的老友,但这等大功,却是不得不奖啊!”
不仅你要奖赏。
还有其他的太傅太师。
都要赏赐。
听到皇帝这番话语,宰相宋元仁赶忙躬身施礼,诚惶诚恐地回应道:“陛下谬赞了!
太子殿下本身便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对待政事亦是兢兢业业。
能教导这样出色的储君,实乃微臣的荣幸和福分呐!
既然陛下有心赏赐,那这份厚恩微臣自当收下。
多谢陛下隆恩!
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康王朝的皇帝赵振华微微眯起双眸,缓声道:“还有一件事需得与爱卿商议。”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宰相宋元仁身上,接着说道:“就从你们家族之中挑选出一人来罢。
此人须得与皇长孙年龄相仿,可为皇长孙充当伴读。
不仅如此,其余的太傅、太师们也需照此办理,皆要从各自家族里选出一名年岁相当之人,伴读也好,雪舞也罢,只要合适即可。
这可是朕赐予众人的恩典啊!
咱们这一辈人已然将自身之事处理妥当,那皇长孙的学业究竟该由何人负责呢?爱卿可要仔细思量一番,谨慎选定人选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到皇帝所言,宰相宋元仁赶忙跪地叩首,感激涕零道:“多谢陛下隆恩浩荡,微臣定当谨遵圣意,将此事告知其他太傅和太师,令他们速速将所选之人送至东宫。”
待起身之后,宋元仁略作思索,随即拱手回禀:“关于皇长孙的授业人选,微臣心中倒是有几人可供举荐。
首先,当属礼部侍郎沐云卿大人,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次,则是翰林院的李奋先生,亦是满腹经纶;最后还有金立义,此三人皆是饱学之士,学问方面自是无可挑剔。
只不过后两者尚显年轻,仍需多加历练方能担当重任。”
大康王朝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赵振华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眼前之人,缓声道:“爱卿啊,你所举荐的这三人着实皆有可取之处,但依朕之见,似乎尚缺一位老成持重之士。
朕心中始终对你颇为倚重,故而仍期望由你来悉心栽培出另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呐!
如此一来,爱卿也可安心调养身体,须知这千斤重担日后皆要交付于你一人肩头。”
皇帝稍稍停顿片刻,接着说道:“至于你后续提及的那两人嘛,的确太过年轻气盛了些。
暂且让他们多加历练一番,方能知晓其真正能耐如何。
而谈及做学问之事,更是需要仔细加以考量。
就拿那李奋来说吧,此人虽才华横溢、声名远扬,且运势极佳,仿若夺得了天地间的造化一般。
然而,自古以来,这般锋芒毕露之人往往难以长寿啊。”
说到此处,皇帝不禁微微摇头叹息一声,继续道:“再看那金立义,他乃是太子妃的嫡亲兄长,若委以重任,恐将引发外戚专权之乱象。
此类情况在前朝历史之中可谓屡见不鲜,朕实不愿见到此等祸事降临至我大康王朝。
爱卿身为肱股之臣,想必定能体谅朕的这番良苦用心罢?”
宰相宋元仁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真是深谋远虑啊!
微臣实在惭愧,竟未能想到这关键的一层。
如今细细想来,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
陛下能够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实乃我大康之福。
微臣对陛下的英明决策,自是完全赞同。”
就在此时,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勇毅侯付铁锤正迈着大步,笑哈哈地朝着这边走来。
走到御前,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高声说道:“臣拜见陛下、皇后娘娘!
今日朝堂之上,满朝文武皆已到齐。
如此盛宴,实乃难得。
还望陛下能为我等讲讲圣意,也好让文武百官们聆听教诲。